公司质量主题辩论赛仍在继续,在已经结束的8强赛中,选手们以“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技术还是管理?”为辩题,开展了第一个比赛日的精彩辩论。
首场比赛的两支队伍来自于叶片分厂代和质量控制部。叶片分厂持正方,开门见山,明确观点。
“技术是做,管理是说,光说不做假把式。管理的再好,没有技术的支撑,质量提升只是空话。纵观历史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发明才得以发展。我方认为技术是关键,管理只是保障作用。”
反方质量控制部则以丰富的质量知识储备,明确立意。
“管理提升具有根本性,管理提升是将个体提升至无限接近于要求。我们需要依靠管理来规定方法、固定流程、养成习惯,达到质量提升的目的。技术提升可以带来短期的效益,管理提升才能带来持续的进步。对质量而言,通过技术提升短期内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缺少管理的约束,问题必然会重复发生,甚至演变为习惯性违章。”
双方问题都十分犀利。
正方:
质量标准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增高。请问对方辩友,这是不是说明了质量提升来自于技术创新?
举个例子,某工件加工要求误差十分严格,而操作者使用的测量技术不足以得出准确测量结果,那么如何通过管理来解决问题?
反方: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落实,再好的蓝图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再美好的夙愿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远大的目标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落实是不是要靠管理么?
对方辩友一直说管理是光说不做,我认为这是对管理的误读。对方一直把技术提升和质量提升相混淆,错误的认为技术提升就是质量提升。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低级质量问题反复发生呢?
最终质量控制部凭借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成功晋级,成为第一支八强队伍。
该辩题的第二场比赛来自于持正方的技术管理处和反方金工分厂。双方观点针锋相对。
正方观点:
技术提升可以实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是质量提升的必要环节。高质量的产品往往都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管理具有可复制性,管理的模式和思维是可共享的。但核心技术是不可以复制的,具有高保密性和独创性。为此,我们明显可以得出技术要比管理更重要的结论。
反方观点:
管理主导了方向和目的,而技术只是方式和方法。没有管理的技术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法实现批量的、系统的质量提升。
正方以公司实际进行生动举例
“如今我们自己研制的新型高效机组采用了一系列包括多级小焓降、反动式叶片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机组效率、安全性、可靠性的提升。”
双方的交锋也十分精彩。
正方发问:如果某隔板焊接工作技术要求格外严格,而焊接工人本人技术有限。请问即使有好的操作流程,好的制度管理,工人可以完成操作么?
反方回答:对方辩友的问题非常好。我认为从管理的角度看,一个不具备操作技术的工人是不应该上岗的。我们的技术工人都是要进行岗前培训,经过考核持证上岗的。而且我们的新工人是有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对方辩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正好就是一个管理问题。
反方发问:有的技术高超的员工,对自己的技术十分有信心,就忽略了图纸和工艺,最终导致了质量问题发生。请问对方辩友,对于这种已经达到很高技术水准,却还发生了质量问题如何看待?
正方回答:对方辩友问题是有问题的。问题的前提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一流水准。这不正好说明了技术还是质量提升的基础和基石。
两支初次登台的队伍打的你来我往、精彩纷呈最终技术管理处成功晋级。
公司高级主任工程师田瑞军对比赛辩题进行了解析。“技术提升是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在质量管理中也是贯穿始终的。管理提升在一定环境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流程、形成氛围,使操作者养成一定的习惯,通过管理将质量六要素紧密的联系起来。管理提升是质量提升的重要主线,技术提升也是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实现质量提升离不开技术,也离不开管理。”
在八强赛的第二个比赛日中,研究院2队、财务计划成本联队、JG事业部1队、主机分厂代表代以“扩大检验范围是否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为辩题展开了精彩争夺。
在研究院2队持正方与反方财务计划成本联队的比赛中,展现了不同风格的碰撞。
正方观点:
我相信大家知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扩大检验范围可以震慑存在侥幸心理的员工,树立员工危机意识,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特别是对于瞒报漏报的员工可以格外有效,使其可以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进行工作,减低因个人失误造成质量问题的可能。
反方观点:
产品质量是过程的结果,单靠检验来提高产品质量已经是贻笑大方,更不要说扩大产品检验范围了。扩大检验范围必然会造成成本的提高、时间的增长。产品质量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质量,比如服务质量,很难定量检测出来。而如今的市场趋势告诉我们,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兴衰成败。
检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需要检验人员和设备较多。对于合格品的长期的重复检验,会让检验人员感觉枯燥、疲惫,造成忽视重要产品检验的可能。
随后,研究院2队以疫情防控生动举例
正方:疫情当前,国家为了扩大疫情防控力度,已经对部分地区开展了全部核算检测,推行全民健康出行扫码,将防控关口前移,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关切。全国人民有目共睹,全世界有目共睹,都赞叹我国对于疫情的防控力度。扩大检验范围,有利于疫情防控,对于企业而言也有利于产品质量!
双方也贡献了精彩交锋。
正方发问:今天正好是高考的第一天,请问对方辩友,你答完卷难道不检验么?
反方回答:对方辩友,我要说我不检验,可能有点太不给你面子了。请对方辩友正视检验和扩大检验的区别。
正方发问:对方辩友,我们现在推行的智能化电厂运行,就是把检验贯穿在整个过程中,进而实现了质量预防,您对智能电厂这个全公司、全集团、全行业都认可的技术怎么看呢?
反方回答:对方辩友提到了质量预防的问题,我也想来谈一谈。质量预防只有检测么?那我们今天的辩论是在干什么呢?不就是在提升全员质量意识进而有效预防质量问题么?
研究院2队问题犀利,发言激昂。财务计划成本联队则温文尔雅,沉着幽默。最终,还是“检查卷子”的研究院2队成功晋级。
本辩题的第二场比赛双方是军工事业部1队和主机分厂代表队。
正方观点:
细节决定成败,扩大检验范围就是抓住细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如果我们从原材料进厂到机加的每道工序,从小部套装配到进入总装,从转子、主汽阀等核心部件到螺栓、螺帽等标准件,从叶片、隔板、汽封套到垫圈垫片和辅料等等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谨小慎微,都能做到检查到位,那么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一个马蹄钉可能亡了一个帝国,那么一个螺丝钉也能让企业失去信任。
将检验过程前置,可以减少不合格品的出现。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原则是质量目标,而这一切需要人人参与自检,人人参与互检,让人人都是检查员蔚然成风。
反方观点:
我们知道公司有着丰富的加工经验,很多加工技术十分成熟,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十分稳定,完全不需要扩大检验。在六西格玛精益管理中就有对检验过程浪费的表述,检验过程不会为产品增值。
我们公司的质量方针第一条就写着“诚信第一”。公司还有质量信誉岗、免检机台,增强了操作者个人责任心,减少质量问题发生顺理成章。
正方以火烧质量说明本方论点。
经过这几年的火烧质量,我们在检验范围扩大的情况下提升了产品质量。我相信对方辩友和我们一样,对于集团公司斯泽夫董事长提出的火烧质量能从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对于战略推进过程中所扩大的检验内容能严格执行落实。
之后,双方也带来了精彩交锋。
正方:我们JG事业部通过部门的全力关注,质量部门的大力配合,通过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扩大了检验范围,我们的质保单持续减低,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反方:对方辩友的考察范围不够全面啊,我们分厂这几年不断扩大免检机台的范围,也实现了产品质量提升。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质量问题由我们一线操作者发现了,不是由质检人员发现了,那是否是扩大了检验范围?这样的检验对提升产品质量是否有效?
反方:我认为这是提过提升全员质量意识进而提升了产品质量,而不是扩大检验范围。
双方的表现都十分精彩,但JG事业部1队棋高一招,成功晋级。
质量控制部部长助理江鹏远对辩题进行了解读。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还是检验出来的,其实是一个长期讨论的话题。检验是对产品质量的结果的反馈。产品质量是一个生产过程能力的体现,只有生产能力达到优秀水平,才能生产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在检验过程中,我们肯定是要考虑成本、进度等等因素。如果我们扩大检验范围是通过有效提升操作者自检、互检,那应该说对产品质量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说只是单纯的增加检查员,一味的扩大检查范围,从长期来看可能对公司产品的质量提升不会有太大实质性的帮助。其实在检验过后,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检验后的分析、评价、整改才是真正意义上提升质量的工作。”
八强赛来到第三天,这一天比赛的辩题是“质量管理过程中,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哪个更重要?”正方认为领导作用更重要,反方则任务全员参与更重要。
第一场比赛研究院1队持正方,生产部持反方
正方观点:
领导承担着对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领导在动态环境中不断地对质量标准、规范、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质量目标、环境变化和客户需求持续改变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为质量提升提供坚强的保证。
反方观点:
我方认为,全员参与的概念应该是,内部从高层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外部从客户到供应商。通过这样的全员参与来形成质量管理提升。
生动举例
正方:
当洪水来临时,你能指望遍地的散沙阻挡洪水么?显然不能。但是,我们在领导下将它们装入袋子中,码放到堤岸上,它们就能保护我们的百姓。
对方辩友是否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每个人的身高不一,摸到的象也不够全面。只有领导综合信息才能得到准确的情报,做出正确的判断。
反方:
一艘巨轮,只有上下全体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到达彼岸。只靠船长和少数几个人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
犀利发问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突发的重大事故,全员参与如何应对?
精彩交锋
正方:人身体的领导器官是大脑,即使其他器官完好无损,如果大脑不能正常工作,不就变成了植物人么?
反方:我们始终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就是人的所有器官,包括大脑,都正常运转起来。以对方辩友的逻辑,如果人只剩大脑了,那还能生存么?
此外,双方旁征博引,展示了很深知识储备。但经过16强争夺赛的研究院1队明显拥有更加丰富的经验,成功晋级8强。
第二场比赛由工艺处持正方,JC动力研究所持反方。
双方观点
正方观点:
对于发生概率高、带来损失大、具有普遍性的质量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由领导来带头协调解决。此时,需要领导牵头,改善系统环境,这是全员参与无法做到的。
对方辩友将建立员工个人质量责任、建立员工职责定义为全员参与的一部分。但在ISO9001标准中,没有一条是员工来定义自己的职责。对方辩友论证的并不是全员参与,而是在论证我们怎么把质量责任归结到个人身上。
反方观点:
个人的愿望和组织的愿望应该是统一的。让每名员工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组织利益息息相关,让每名员工都积极参与、主动改进、作出贡献。
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领导是旗帜、是风向标,但在质量管理中产生的结果是靠全员付出来实现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切需要全员参与,依靠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
身边事例
正方:我们必须看到,从斯泽夫董事长提出“火烧质量”战略,并大力推行之后,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改观,我们的主要质量指标都在改善,这是不是就说明了领导作用更重要。
精彩交锋
反方: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里,“人、机、料、法、环”,“人”是排在最前的,请问这里的人指的是领导么?
正方:对方辩友,我们说“1234567”,那么“1”最重要么?那我如果加入“0”变成“01234567”,那么“0”是最重要的么?对方辩友通过先后来决定重要程度,我方绝不承认。
犀利发问
正方:
对方辩友虽然在立论环节中坚持自己的观点是要论证哪个更重要,扣上了辩题。但在此后的论述中对二者统统没有比较,完全忽视了这个“更”字。
对方说的目标具体化,要把每个目标归结到人。我想请问对方辩友,这个目标是谁定的呢?是不是由领导定的呢?把质量体系分解到每个人又是谁来做的呢?是领导作用还是我们每个人参与的结果呢?
如果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奖惩约束,全靠员工自觉来实现质量管理,那我们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呢?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哪家企业是这样构成的呢?请对方辩友回到现实中。
本场比赛出现开赛以来的罕见一幕,双方首轮排评委投票战平。按照规则,由五名评委分别投票。最终,JC动力研究所队以一票的优势成功晋级。
公司质量控制部副部长汪涛对此辩题进行了分析解读。“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作为质量管理“七大原则”中两个重要的原则,在质量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在发展中如何发挥不同层级人的作用,只是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不同。领导作用的发挥是将企业的宗旨和经营方向与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创造一个紧张又团结,活跃又高效的充满集体主义色彩的企业文化和环境,促使全体员工能够充分参与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完成企业的既定目标。而企业全体人员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其个人的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从而全员参与是企业的成功之本。“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在质量管理活动中是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
八强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的辩题为“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制造设备先进程度和提升操作人员水平哪个更重要?”正方认为“提升制造设备先进程度更重要”。
第一场比赛来自于持正的重装分厂2队和采购处。
双方观点
正方观点:
设备提升质量的空间更大。机床的加工能力是有上限的,操作人员水平再好,达到设备能力上限也无法提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认为对方辩友对于产品加工不太了解,始终抱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态度看待问题。我们公司的生产加工过程是要严格按照“三按”生产来执行的,而对方辩友却一直强调操作者主观能动性起到的作用。
反方观点:
质量管理应该以人为本,人是最关键的因素。火烧质量、四个明显转变等也是针对人开展的。在质量管理中,质量策划的主体是人、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人、质量改进的主体还是人。人是质量改进过程中最大的因素。
生动举例
正方:
治病要对症下药,提高设备先进程度才是从根本上提高质量。比如公司的红套式高压内缸,正是因为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引进才得以实现,使公司百万等级机组质量有了跨越式提高。
7月4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超级装备》纪录片对公司十米数控龙门铣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重点报道了其一个工位可以加工五面的能力,避免了重复找正造成的累积误差,也避免了多次翻身造成的磕碰问题。
犀利发问
反方:
人可以自己提高技术水平,而设备怎么自己提高加工水平呢?是不是也要由操作者进行反馈,进而实现设备升级?
一个业余乒乓球选手拿着国家队使用的球拍就能成为国家队选手么?
公司质量方针“诚信第一、品牌卓越、精益求精、顾客成功”,其中“精益求精”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是追求更高质量的工匠态度,是对人提出的要求。请问对方辩友是否认可我们的质量方针呢?
最终,重装分厂2队以丰富的生产一线经验抵挡住了采购处代表队的猛烈攻势成功晋级8强。
本辩题的第二场比赛来自于持正的JG事业部2队和持反的冷作分厂。
双方观点
正方观点:
随着设备能力的提升,对于操作者的技能需求会不断降低,甚至可能有一天,操作者会完全被设备取代。
反方观点:
技能大师的作用是以一带十、以十带百、以百带千。这样我们的全部操作者才能都成为工匠,传承工匠精神,带来公司质量的提高。
超多“栗子”
正方:
设备也有生老病死,对水电油气的要求就好比于人的吃喝拉撒。但设备的发挥比人更稳定。打个比方,那天那位漂亮小姑娘为什么看上了陪我去相亲的对方二辩呢?难道是我长得不如他帅?“哎呀”活干错了!昨天孩子折腾了一宿,这一晚上一直在陪他玩了,困死我了!“哎呀”活干错了!准丈母娘让我买车买房,可我钱不够啊,我得抓紧快点干!“哎呀”活又干错了!所以我们培养了再高水平的操作者,也不能改变人会受情绪的影响。而我们购置先进设备就放心的多。它没有争抢漂亮“小姐姐”的杂念,没有伺候“小祖宗”的疲惫,更不用担心丈母娘的满意。只要按时检修,他的发挥就是稳定的!最后强调一点,无论操作者水平高低都有跳槽可能,但设备不会,它会对你始终如一。
(PS:这个栗子有点大,但真的很有趣,反方的应对也很精彩)
应对:对方辩友,作为一名合格员工,工作中应该去想漂亮“小姐姐”么?同时我要强调,公司对于操作者的培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包括企业忠诚度。
反方:
我是冷作分厂机加班的一名工人。近年来,我们没有更换新的设备,但我们一直承担着冷作分厂90%的焊前机加件。在公司劳模、班长马滨的带领下,我们连续三年未出现质量事故,这不正说明了操作人员的作用性么?
(PS:小编为你点赞!!!)
我们的工作人员出差时,不会带着公司的车床、铣床,而是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能水平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现场服务任务,践行了公司“顾客成功”的质量方针,对方辩友怎么看?
设备就如同士兵手里的武器,有的人可以势如破竹,有的人却节节败退。
精彩交锋
反方:影响产品质量的五大因素里,“人机料法环”,“人”是排在最前的,请问对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正方:对方辩友,我们说“赵钱孙李”,那么姓“赵”的就高人一等么?
(PS:与昨天的交锋如出一辙。看来反方选手可能没看小编的推送啊!!!)
犀利发问
正方:
在市场竞争中,顾客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公司有多少高精尖设备,而不是有多少大工匠,对方辩友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反方:
公司每年举办的技能大赛,他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设备,如何评选出一二三名呢?按对方辩友的逻辑,不是应该全部并列第一么?
对方辩友单位有五位技师加工的产品是免检的,请问他们使用的设备与其他人不一样么?
本场比赛双方都经过了16强争夺赛的考验。一个善以事实举例,一个善用辩论技巧。最终,JG事业部2队凭借0.3分的微弱打分优势以及零违例的表现成功登上最后一个八强席位!
公司质量控制部党支部书记刘雪峰对辩题进行了分析解读。设备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作用于机械设备,生产出物质财富;机械设备反作用于人,完善和丰富了人的劳动技能。根据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第7.1.3条要求,设备是为获得合格产品所需的基础设施,是组织资源的一种。但是组织最大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先进的设备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是设备只是工具,操作人员水平是提高设备运行水平,使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技能操作人才往往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主力军,高技能操作水平的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设备的先进程度和操作人员的水平应该是我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根”与“魂”关系。设备的先进程度决定了我们在当前的市场竞争能不能立得住,是我们的“根”,决定了我们在当前的阶段内会不会被技术革命所淘汰,代表了企业的基础实力。而有了这个基础后,能不能赢得市场竞争最终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我们操作者能不能有效发挥先进设备的能力。所以只有“根”与“魂”结合到一起,我们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市场中去。